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犯罪帝國》傳奇時代

一個真人真事的傳奇,沒有過於修飾,也沒有煽情的對白。 電影所呈現的一個時代,那個貪污成風,污煙漳氣的年頭。

黑白兩道的命題相當明確:
一條黑白模糊的界線,兩者在對立也在互相幫助,兩者既相似又互相抵制。

耐看,是因為一直都能保持張力,一種逐漸擴張的力度。毒品處理的畫面勝在真實,具震憾力,加重電影的戲味。

選角方面,丹素把人物的野心專橫演得相當適切,揮灑自如: "Either you're somebody, or you ain't nobody.";配上羅素那種神經質,剛剛恰到好處。

這個氣候成就的故事,多是耐人尋味的,有種經典世故的情懷。 而此片則帶著濃烈的黑白風格,不單指在色彩( 視覺 )上的。

反而有趣的是此風,滲透著人物塑造和情節上。
此舉不但豐富了人物的立體感,也加強了主題間的抗衡。

整個氛圍,令故事愈看愈充滿戲味。
我想,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傳奇」故事。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法國電影節 2007 -《安娜》失控愛情觀


這是一個完全關於愛的瘋狂面的故事。

是愛情與精神分裂交錯中,呈現撕裂前的景象。由幻象到希望,希望幻滅到絕望到報復,再來一個假康復(轉接)作結,簡潔有力。

歇斯底里的,不受控的,完全是單向愛情的終極推進。
妄想的情節,配上完全失控的行為。

電影以極端的角度去呈現愛情,那是一種極度渴求的陰暗面。
愈抓狂不安,愈貼近主角的心境。

瘋狂背後,或者諷刺的正正就是愛情。
愛恨交替中,一旦兩者都超越水平,都會使愛變壞,人就甚至變得不擇手段。

到最後,無法回頭,無法抽離。
電影唯美的鏡頭,或者就是一種對愛情執著的象徵。
"Can you accussed for loving?"
瘋狂背後,或者諷刺的正正就是愛情。

愛恨交替中,一旦兩者都超越水平,都會使愛變壞,人就甚至變得不擇手段。到最後,無法回頭,無法抽離。電影的鏡頭唯美,或者就是襯托著對愛情的執迷。任何事過份溺迷,都會浸死。


何況是愛情?到頭來,才知道用力勒死自己的就是: 我。

相比起一些庸俗公式化小品,此片另類得來卻對愛情有獨特的見解,亦拿揑得不錯。
有空的話,不妨到HMV找來看看。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法國電影節2007 -《潛水鐘與蝴蝶 》唯美的心靈樂章

由書本到終於拍成電影,仍然覺得怦然感動。
大概是劇情本身已經充滿戲劇性,加上設入位相當有趣。

在滲著悲劇意識的同時,找到讓人喘息的情節,感而不傷。 Jean-Dominique Bauby,一個非凡的人物,有名譽地位,在行內舉足輕重。
活在時裝的人生,本應多姿多釆,光芒四射。但卻在最關鍵的年頭,得了這樣的一個病。除卻左眼,全身動彈不得,能聽能看,就是無法說無從表達。

最要命的是記憶依舊,思維依然清晰。

在回望過去的光景與現實的環境中,由爭扎到無可奈何,失意到接受,再立意向前走......

在Janusz Kaminski唯美的鏡頭襯托下,把其心路歷程演繹得如詩如晝。

尤其在主角仰望天花版的鏡頭,與早前的《情流深海 》有異曲同工之妙。靈魂被鎖在沉重的軀殼(潛水鐘)中,最終(靈魂)變成絢麗的蝴蝶,往天空飛啊飛。
真正的解脫,在於在閉上眼的一刻,無悔又無憾。

那一年,他竭力寫成的文字,到今日都令人動容。

他的人生,依然不凡。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濃情知味》窩心小品

若然說看真的戀愛了像品嘗牛奶朱古力,觀看本片則猶如咬一口黑朱古力,細味過後,你會發現它真正的味道。

“There is a story about the Greek Gods; they were bored so they invented human beings, but they were still bored so they invented love, then they weren't bored any longer. So they decided to try love for themselves. And finally, they invented laughter, so they could stand it.”


電影有若干的人物,在經歷不同的愛情,有兩小無猜的一對,有密密愛但總找不到最愛的一位,有想愛但已經無能為力的老夫婦。

不同的階段/年齡階層,我們都總會有一套模式去(表達)愛。


年輕時,相愛就出力狂妄地去愛,義無反顧又傾盆而出去地愛。
踏入中年,我們很想踏實充實地與最愛,走入人生的階段。
年老了,人們的愛獲得轉移(到子女/物件/興趣),然而想愛時又遺忘愛的方式。

有人明知會撞得頭崩額裂,還是會全速衝前。
若然認定眼前人,他們總會奮不顧身。

有人總忘記張開眼窺探愛情,他們以為只要手牽手,就能一直跑到終點。盲了目的人很可怕,因為他們對愛侶視而不見,他們的愛情世界甚至只有自己一個。那麼,怎樣オ會有美好的愛情:
當有一天,你終於了解甚麼才是愛。一切過往的經驗,都是在成就今天的。愛情除卻運數,大部份都是關乎選擇和繀繫。

窩心動人的,大概因為我們都在/經歷過這些階段。

共勉之。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HKLGFF 2007 -《星空下的三人舞》尋找自身價值

這張美麗的構圖,盪漾在聖誕的前夕,份外觸動細膩。三個在寂寞遊走的靈魂,在互相牽引,在交纏間相依相慰。

雖然作為一個多線發展的故事而言,重章疊節的位還有頗大的進步空間。
只略嫌情節說得太白太明,少了點交錯的驚喜。

驟眼看來,無論片頭間場和trailer都很有crash(見下)的味道(特別是farancesca倚的一幕),連探討的題材都有所雷同。

兩者同樣關於在大城市的迷失與尋找,前者煽染強烈悲劇意識,後者則較輕巧小品,集中於女性的情感上。

同志味道雖不太重,但卻淡然地誘發在各人之間。
那種按捺而含蓄的情感,哀愁但不感傷。

大城市節奏太快,每日都有形形式式的人擦身而過。
“Sooner or later, they always leave you.” 結果,這群陌生的靈魂都擁有共同的特點:孤獨。

或者,這也是隱含的引旨:我們都無法抓緊自己心愛的人和事,結果我們都撲空。
陌生的靈魂,在單線上相遇。

她們都抱著不同的原因,獨自離開自己的城市。
或者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中,人們都很想來一次出走。

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尋找答案,為何值得「居住」/(How to your life = 生存)。
在陌生人身上,她們找到難以相信的親密。

因為沒有包袱,所以就能痛快淋漓地擁抱。
因為太需要即時的愛,需要以陌生的軀體去確認自己仍然存活。

所以,是男是女根本不太重要。
同時,有些問題的本身已經是答案:
為何值得生存?生存本身不就是一種價值嗎?當我們不停尋找外來的人賴以生存時,我們卻忽略了自身的價值。

到最後他們都找個安全歸宿,那就是自己:懂得愛人,其實更要懂得自愛。

Trailer: ( if someone know the background music, plz kindly tell me)

《暴劫現場》絕望真相


已經有頗一段時間,沒有如此敏感的題材。
原以為會是大美國主義,但是結果越後越表明立場。

先不講畫面上好看與否,反而想深入談談當中的訊息。

長期身心的拉据,令雙方都按奈不住。很需要以暴易暴、以牙還牙,但其實問題從來未解決。

又或者,根本就沒有人正視正面面對問題。

最後,這只是一場政治的浩劫/心靈上的洗劫。
怎麼我們會輪為冤冤相報的份子,我們希望對方得到的是怎樣的下場?

極其諷刺的是,人們自以為正保護著心愛的人事。但同時,卻不自覺地傷害身邊的人。

不停被受傷害,又不停以另一個自以為對的方式去復仇。

因為不忿,因為要摒息心中的怒火。
到最後我們把人殺光後,找到兇手了又如何?

若果抗爭到底的就是勇士,那麼進行自殺式襲擊的又算得上是嗎?
英雄式的崇拜,只是一個殺肆的藉口。

我們屠殺的不單是玉眼所見的血肉之軀,更是片體鱗傷仍舊存活的大眾。

然而,那戰地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對錯和勝敗。
或者由發動襲擊的一刻,誰也已是輸家。

越後越悲涼,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沒完沒了。

“To kill them all”?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HKLGFF 2007 - 《喪愛》慾念交纏


電影的格調,與生俱來就是一套很法國的電影。
節奏偏慢,情節不流於語言上的,優優閒地說故事。

而對於性愛和亂倫的處理,都瞭如指掌,恰到好處。

整個畫面都色調繽紛,主角也美麗動人。
兩者溶入青春的糜爛時光,或者最適合不過。

四男一女,以軀體去互相了解溝通。死亡是一個命題,也是促使以軀體貼近的來源。

電影長期都處於一個使人摸不著頭腦的狀態,但或者故事說得越模糊,越迷失,越接近青年的心態。

越戲劇性的情景,原來越是真人真事。

其實,太暖昧太親蜜的關係,其實都是在踩鋼線。
太親近一個人,都會把中間的距離毀掉。

荒唐的不只是關係上的混消,更甚的是缺乏界線的情感。
亂得連自己都無法控制,最可怕的最恐佈的,是最後無法承受的是溺愛的真相。

愛到要毀掉對方的,那就是一種情感的變質。

其實,電影交代得很清晰,分別在於你的界線定在那裡。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教我如何可以不愛媽》Tha Amazing Phatom Lady!!


“Age goes gracefully.” by Leslie Cheung
Patrick Kitten,確切地演活了那份優美,活像一隻穿花蝴蝶。

美,不只在外,更在內。
那夥心,單純又細緻。

由被拋棄的一天開始,他就註定不好愛嗎?
由那天發現自己該是女兒身開始,他就要被受歧視嗎?

如果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每每一波三折;
如果愛情註定無法廝守終生,總是被遺棄……

是否就不應活下去?

不!
只要你懂得愛自己,其實誰都很可愛。

“How does somebody survive a deeply aggressive world just by being himself?”
這個就是影片的核心所在,而問題的本身已經是答案。

這樣的情節,有點像早前日本的《花樣奇緣》。
同樣悲慘的經歷,不同的處世態度。

此片雖帶著悲劇的影子,卻以積極輕鬆的心情面對人生。
而較特別之處是導演刻意把劇情與歷史作掛鉤,視野更見遼闊。

不哭哭啼啼,只安守本份。
甚至小小的囚室,結他丁點的安全感,他也會感恩。
或者,外面的世界太奸險,太大起大落。

雖然真愛不曾出現,但他仍相信愛的存在。
“she even believe the truth love.”

其實,電影中描述的phantom ladies 何常不是他的倒影!
phantom ladies被時代吞噬,他又何常不是被時代遺棄?

但他比起phantom ladies更傳奇,更神秘。他所寫的故事書,正正就是內心的寫照。

尋親的過程,也是尋回自我核心價值之旅程。
是男是女不重要,重要是自我的肯定和認受。

直到找到phantom ladies後,在他心中的phantom ladies也釋懷。
咫尺之間,一切都要完結。

人生,還要走下去。
第36章後,誰敢說沒有第37、38、39?

“Patrick never really loses even when he loses everything” by Neil Jordon.
你又辦得到嗎?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魔間傳奇》東不成西不就


看trailer時,我一直都被其懸疑感和題材(當然Will Smith都很重要)吸引著。 滿心期待這會是怎樣的一個傳奇時,但卻越看越覺流於空洞。

既無法營造死城的悲涼,也造就不了主角的獨腳戲。
東不成西不就,突然於最後二十分鐘加·入女角,我也覺得是不明智的。

電影想帶出的訊息很多,有關上帝和關於希望的闡述有待發展。
但這種公式化的病毒片如仍單單以怕光怪物與人類抗衡,或者只不過在原地踏步。既然要去講一個傳奇的大題目,怎麼不是以自己來實驗。

雖然對人物的心理拿掐得不錯,但努力建立的環境卻沒使角色有所推進成長。

空有演員,卻在倘大空間中沒法得以發展。
要是在情理之外的,你至少讓我相信有這個世界的存在嗎?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奇異恩典》激盪人心過後


因為黑奴,所以進場。
因以為是宗教式電影,令不少人卻步。

然而,離場後,我卻相當感觸。
感觸,因為當中的訊息,原來今日都受用。

要推翻奴隸的制度,於當時而言,猶如推翻一個時代。
為了商業,為了經濟,種種利益,不惜草菅人命。

犧牲無數的生命,在商人財團的眼中,是值得又無可厚非的。
他一人的力量,意圖改變這殘酷的事實。

以小敵大,以寡敵眾;衝突愈大,愈具戲劇性。
節奏愈演愈激昂,愈看愈激動人心。

No matter how loud you shout, you will not drown out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電影勾起觀眾抱不平的心,那一幕屍味沖天,拍來盪氣迴腸,悲慣而震撼。
沒有甚麼比五官所感受的,更真實。

不紙上談兵,他活脫脫地成了人民英雄。
以口服人,以實際行動打的一場勝仗。

然而,我所謂的感觸,來自近年提倡的公平貿易。那日的黑奴,和今天的農民,其實同出一徹。繁榮背後,剝削依然不斷,大財團繼續壟斷市場。

商人為私利,不惜以本傷人。農民汗流浹背過後,換來的根本無法糊口。今天被奴役的,雖不再是生理上鐵扣般的皮肉之苦。但心理上長期的煎熬,朝不保夕,付出再付出。永遠無法自給自足的痛苦,其實不相伯仲。

結果,當日的黑奴與今天的農民,同樣呈願死掉。社會愈見倡旺,其實隱憂愈多。然而,Oxfam的出現和行動,不就如男人一樣嗎?

我也相信,終有一天,貿易會公平。
Remember, God made men equal.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Saw IV》自我學習

對於saw,一就是diehard fans,一就認為它賣弄血腥不知所謂死不斷氣。極端與否,見人見智。但以下的內容,無庸置疑絕對主觀。



到今集仍覺得好看,因為很具層次感。因為貫徹始終,繼續jigsaw的精神。

由第一集是簡單的扭橋(只有兩個人一間房的局面);到第二集的承繼(繼續加強遊戲的變化);第三集的變質(轉移兇手,手法轉變);到第三集的回歸(成了前傅式的敍述)。

提升了的不但是血腥的程度,更是不斷強化當中的意味。血腥暴力過後,一直都有著人性的反思。撕殺施虐中,是要自我反省。

是置之死地,才後生。珍惜生命,是本片最大的範疇。

但最需要學習的,是自救。What you can't do, is save everyone.這才是他的首要規條。
我也承認因那次意外變成狂魔,某程度上是難以自圓其說的。但長期的抑壓力,社會卻處處充滿罪惡。

他唯一期盼的希望,都意外地被幻滅了。
他把鐘狠狠地敲破,隱含的就是後部分所提的Time is illusion。

而象徵的,是不再受時限所規範,生命的長短的也只是一個模式。
故他製造不同的工具,使人有『重生』的機會。

重新學習,重新面對生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課。
然而,更迫切要學的是See another life。

或者,這是一種頗變態的思維方式。

但不去得夠放夠盡,驚嚇不就來得無意義嗎?
珍惜存活,著重活著的質素,一向就是它的母題。血花四濺後,我們發覺我們更了解上述的真意義。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MAX 2007 -《四分鐘》最美麗的休止符


這是一個年事己高而傳統的鋼琴老師,遇上天才女生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音樂的故事。

二人性格迂迴,既抗衡又互相依靠,既不滿又互相欣賞。
相輔相成,她待她好,同時又否定自己的出發點。

二人都不欲承認,有過去的人都難以打開心懷。

女孩狂妄又自卑,老人不甘心又無可奈何。

女孩不喜愛被擺佈人生,別人為她決定一切。於是,寧願自我囚禁,至少這是她的選擇。

眼見有人上吊,也對生死無動於衷。
從不關心周遭發生的一切,又不受控,只願活在自己的世界。

然而,音樂連繫了二人的靈魂。

女孩喜歡古典音樂,也愛黑人音樂。
老人一直都如此討厭後者,認為這算不上音樂。

她教曉她“Music can be anything.”;她又要她明白“Life is not so easy.”。

一直,老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一向無法容許的規範。
過去如是,現在如是。

然而,透過女孩的演繹,老人也算是放開胸懷。
女孩也從自己的世界跳出來,繼續音樂,繼續忠於自己。

如果這是她人生的最後一章的話,這必定是最美的休止符。

如果你只剩餘四分鐘的話,你又會怎樣?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UKFF 2007 - 《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燃燒青春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to want is more."這句slogan,已道出了故事的核心。
鏡頭的構圖相當美,滿是風光明媚,相當耀眼。

故事輕力地記載這對年輕人的故事,嘗試抓著青春的一剎。
是狂妄、是放肆、是不忠、是不顧一切……是活在二人的世外桃源。

那關係就如中譯名般帶點曖昧,又互相牽引。
"If you leave me, I'll kill you."" If you leave me, I'll kill you... and then I'll kill myself."

前者是自私,後者是佔有。兩種都可算是愛情,但同樣燒得激烈燒得快。
越出力,越狠勁,越傷。

但其實,前者總比後者更傷。被佔有者,往往在別人抽身離去時,才深明被掏空的空洞。

佔有者,在發現那不過是一個軀殼時,自會單純地離開。

結果,她比誰都錯愕。原來,遊戲的大輸家是她。
愛情路上,我們都總以為自己處於上風。然而,誰人在敗壞的關係中,及早抽身離開,才真正掌握愛情。

青春,就讓我們有本錢學習這道理。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HKAFF 2007 -《練習曲》來一次不顧的出走



有關青春的電影,總覺得台灣拿捏得不錯。
早前的盛夏光年走得極端點,練習曲相比下來得柔和,但相當耐看。

前者擅長掌握年青人的放縱和輕狂,後者則細緻紀錄青春的爆發,攝於鏡頭下,燦爛動人。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

這是海報的宣傳字句,也是此片的中心和目的。
故事就是一個年輕人的環島日記,從頭到尾實在的紀錄。

以單車鮮明的節奏感,帶來出走的感覺。

這種生活體驗來得貼身又真實,

「騎單車總是能看到最好的,也看到最壞的。」

出力踏啊踏,因為我們都相信前面就有最美好的風光;
因為沒有下次,因為時光閃瞬即逝,於是更賣力。

年輕,就有用不完的精力。
邊看,我們都在共同懷念。

突然記起跟某某說過的孩子話,要到那兒闖闖、走走,不然就枉費……

結果,人大了,就是甚麼都沒有完成。
昔日的衝勁熱情,早已被社會沖洗得一乾二淨。

越看,越想來一次不顧一切的出走。
有興趣一起嗎?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HKAFF 2007 -《13駭人遊戲》人性兩難面


故事相當直接,人會否為錢不惜一切 ?
整個佈局如真人show般,觀眾就看著他"點死"。

規矩很簡單,贏就有錢,輸就打回原形。
公平,而且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

選擇損人利已,抑或做好人等運到?凡事都有代價。

13個所謂駭人遊戲,駭人有餘,核突十足。
論血腥暴力程度只屬一般,說難亦不算,感覺粗糙。

不過,這13關是為主角"度身"訂造的。
折磨的不是皮肉,是早已創傷的心靈。

它賣的不是什麼特技,反而更有趣的是 :
究竟一個人去到那個位,就可以連底線都沒有?

又抑或,一開始,人就已經沒有底線?

去到最後的一關,我們見到主持人。
個人認為,反而此幕跟片頭來了個回應 :

同一個年齡階層,你可以選擇做好人,亦可以選擇做冷眼旁觀的一位。

或者,現實從來都不殘酷,是我們一直只活在理想化的那邊。

片中大約有一句:"你永遠不知道人何時放下面具"。
可能,片中的男子已經是最具人性的一位。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HKAFF 2007 - 《呼吸》扭曲式的自我摧殘



上年"Time"在情節畫面上,都去得很盡很放。
今年導演表面收斂,但意識上同樣去得徹底。

像是告訴你,這世界上那有正常的愛情 ?

甚麼叫做呼吸?
是相對的,最純粹不如的動作;是自然無法避免,是不可或缺的。

正常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記得。
因為過程太自然,太舒暢。

直到一天抽搐時,我們才會有意識。

「在愛慾中等待死亡,直至窒息的一刻。」

愛情,大抵都是一個呼吸的過程。
一個尋求共同呼吸的進程。

所以他不忠於她,她又同樣。
戀上陌生人的行為,是純粹而直接的。

她只希望在死囚身上,滿足情慾上的需求。
那是一種在邊緣上,尋求快感的追求。

她為他帶來人生短暫的曙光,兩個獨立的個體既孤獨又互相交纏,既分離又在苛索中相依相慰。

我們都希望扭曲的愛情,能平衡生活中的苦痛。
然而,我們都忘記了,扭曲的不但是愛情,更是自己。

結果,所謂的扭曲,只不過是另一個形式的自毀。
她無法走出絕望,他都無法重生。

其實,一開始,他們都不過在等待死亡。
如果現實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或者只有高潮的一刻最真實。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HKAFF 2007 -《止水上的浮花》洗滌文明國度

英文片名簡單的一句WATER,代表的可以是聖水,也可以是一種狀態;而中文片名譯作「止水上的浮花」更富詩意,止水相對浮花,有若動又止的意味,亦為故事埋下伏線。




而水本身,在故事中亦有著深層的象徵意義。

電影描述的是寡婦,與一個不人道又荒唐的制度。

在這個國度,寡婦代表不潔,會帶來不幸。
人們都討厭她們,她們就活像罪人一樣。
被關進如監倉般的房子,與一切絕緣,直到終老。

小女孩天真無邪,不滿所謂的制度,也無法理解意傳統的意義。
這一雙小眼睛,帶我們見盡封建下的陰暗和悲哀。

“To talk about the truth is easy but to live by it is not.”
很想衝出重圍,卻又無可奈何。
很想一洗身上的痕跡,那被禮教壓迫的傷痕。

然而,突然發現那只是一溝死水。
欲動,也不能。

傳統和現世,是違背,還是徹頭徹尾都是錯?
當中的掙扎到希冀,到最後失落崩潰,電影都有豐富的註釋。
唯一無法傳譯的,是今天的世代是文明,還是衰落?於我們自以為走在最前的一刻,世界的另一邊依然落後。

水面,泛起了淡淡的漣漪。
在最後的一幕,我們滿是希望,也滿是唏噓。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強復者》在界限之間

上回Neil Jordon 帶來極端的Phantom ladies,教人以積極面對人生。

今回的以暴易暴復仇計,賣的都不是單推崇暴力。

“What are the constrain of human behavior and what happens if theyre taken away?” by Neil Jordon.

雖然故事有不少犯駁之處,但其切入點和予盾還值得一看。

究竟現世的法理和公義,是否足以裁決對錯?
不然,以牙還牙,是公平還是越踩越深?

每一日,她的工作是傾聽周遭的一切,她熟悉的一切。
然而,這個所謂的Safest big city in the world",自從那一夜開始,已經變成罪惡城。

城市變得陌生,連自己都變得陌生。
在這個罪惡城面前,自我保護程式自動啟動。

電影一再強調stranger,就正正是我們每一個體內都藏著一個陌生人。

這個隱藏的自己,才是最深層的恐懼。

身份迷失,她做盡了潛意識中的一切。
然而,卻完全不認識眼前的自己。

因為所謂的生活,早已隨另一半離去。
現在,只餘下恐懼。

惶恐中,只有靠本能才感到自己確實生存。
路越走越歪,卻成為次世代的新公義標準。

黑白對錯,從來都沒有定案。
中間的界線,模糊得你忘記你早已在上踩鋼線。

導演最關心的都是“How would one woman respond…and do we all have the ability to respond like that?”

他呈現這一切,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答案。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HKAFF 2007 -《公園》平實清澈

向來中國電影情味重,說傳統禮教的多。近年亦傾向表達新舊文化/ 價值觀的差異,不能並存的悲哀。近期有《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上一代人在繁華都市嘗盡世態炎涼。而今回故事的主人翁是退休的老教師,走來城市一心為女兒謀幸福。

導演以側面的手法,反映傳統和現代的分別 :

為電視蓋布,出門要帶傘,以毛筆書寫等等 。

直到相親,看在女兒眼內,全是上一世紀的玩意,老土又不設實際。然而,電影用了輕鬆的角度,描寫相親的過程。相當惹笑抵死之餘,又不失諷刺。

故事以重覆章節的手法,突顥父女關係的改變。生活化的情節,讀來平實細緻。

父親被洗劫一空的幾幕,看得人既心酸又不憤。

周遭的人都不相信他,鏡頭就特寫那一臉無奈的様子。
此幕直接點明題旨,把戲劇性推高。

當我們很想別人明白體諒時,偏偏人們只相信片面的/自己的一套。
其實,女兒一直都不明父親做這做那,為的是什麼?父親亦一心為女兒好,為什麼她卻不領情?

然而,直到無法彌補時,二人才恍然大悟。
今時今日,我們說話太少,前設太多。別人未開口,我們已經表示無法聽下去了。

這也是所謂的代溝。
故事的信息明確,我們都清楚明白,只是曉不曉得去實踐。

HKAFF 2007 - 《青春期》變與不變


原以為青春期的前設,全都圍繞了此時此刻的苦樂。
然而,越後段越發哀愁。

兩個活潑的的女孩子,跑跑跳跳又一天。校園的生活,拍來美麗動人,散發柔和的氣息。

然而,青春期,畢竟都只是過渡期。
終歸,人還需投向現實。

故事集中說的反而是青春過後,人大了,一切都變了嗎?

營營役役中,本來早已失去方向。
突然,她們卻找到最熟悉親切的感覺。

那是曾經共渡的快樂時光,是實在的回憶……
過去的人,帶來絲然的安全感。

當我們以為終於能抓緊點甚麼時,高空工作的工人卻給予我們另一答案。
他細說著這個城市,每一刻都在變(動工)。
由高空看,這個城市是冷漠的。

人與人每天都相見相遇,就是無法認識。

荒唐地,為人民服務的一位,偏偏跟人相距得最遠。
當遠鏡落在他的身軀時,顯得格外孤獨渺小。

但其實我們皆寂寞,不獨是他一人。

兩女孩都忘了,就算情感不變,人卻在變;
人不變,情感都變了。

不外是對方,自己都在不知不覺間轉變。

所以很多青春電影我們都會聽見這句名言:
我們都回不到去了。

當世界不斷在變時,你可以選擇逃避(選擇離開)或接受(相信巧合)。
片尾有這様的一幕,工人張開手擁抱某某。
那是淒清但樂觀的,至少我們能從自身中找到慰藉。

變與不變,只是在乎你的側重點在哪裡。
(此點,與莊子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HKAFF 2007 -《殯之森》從存活中體驗死亡


甚麼叫做存活?
一是物理證明你存在,二是你還感到自己活著。

甚麼叫做殯?
那進行喪葬禮儀式的過程,大概稱為殯。
但活著卻像是死亡,活得行屍走肉,也是殯。

導演探討的都是後者,心理與靈性層面的。

故事的對白不多,節奏一貫地慢。
觀眾需要頗多的耐性,投入她設置的環境。

要不悶得發慌,要不就能感同心受。
沒有浩瀚的場面,但卻能震撼心靈。
觸動,大約兩人互相扶持的無力感太深。

人還活生生的,卻像處於死亡般。
當伯伯躺於泥上時,更甚。

嗅到死亡的意味,但偏偏還是活著。
山洪暴發的一幕,看得人心酸又激動。

大部分的畫面如詩化影像般,配上灰暗的調子。
你又領略到甚麼?

你是存活還是已死?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The Number 23》 數字人生

幾經波折,終於看到此片。GH旺角的午夜場,通常都得幾隻小貓。今夜,就只得我和朋友甲。冷清的放映廳,令我不期然想起,友人說JIM CARREY是不可以轉戲路的,他只能做笑匠,否則票房慘淡……但說真的,打從Truman show 開始,我就認為這張臉相當憂愁,直到<無痛失戀>作了更好的印證。



直到很久,終於等到這套 the Number 23,而故事就由男主角發現此書開始。
染色體,希特拉,莎士比亞,通通都能與23扯上關係。這個數字 帶來的不幸,就如古時的詛咒,近代的降頭一様。

左計右計,加減都是23,逆轉的32,就如一個困局。電影以說故事的手法,以第一人稱演繹疑幻疑真的場景。

故事中人物的打扮到妖艷的情節,都充滿中世紀的情懷。和現實有點格格不入,可能故意擾亂視線,為結局鋪路。當中男主角恒將崩潰的一幕,到酒店中差不多瘋了的畫面,都看得人痛心又心寒。結局不算太意外,但勝在加深不寒而慄的感覺。
然而,懸疑背後,電影都有著明確的信息。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destiny. There are only different choices. Some choices are easy, some aren't. Those are the really important ones, the ones that define us as people. "對硬板板的數字,

亦帶來了諷刺和反思。到最後,究竟是誰付予誰,誰依附著誰?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Of course, time is just a counting system - numbers with meaning attached to them - isn't it? "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HKAFF 2007 -《苦妹.喪姐.連環圖》性格決定命運.doc


情節就如中文片名一樣,情節相當簡單,一個終日愁眉苦臉的妹妹,加一個變變地態的姐姐。

再看看英文"Funuke Show Some Love, You Losers",大概都估計到。

電影一開場就沿用相當強烈的色彩,對比鮮明而突出。
似乎象徵著在美麗糖衣背後,隱藏著醜惡的一面。

接著,姐姐就出場。
故事有點點cult片的味道,姐姐一直自信又硬頸,凡是擋她者都死; 嫂子樂觀得過份,奇怪的手作,幾段極端的情節,十分惹笑,好一個傻氣的丑角。

另一方面,沒有血緣關係,但曖昧的兄妹一直維持病態的關係。以一句說話,勒死哥哥,勒著多年不放 ; 同樣地,她放不開所有傷害過她的人。

然而,一山還有一山高,好戲在後頭。
最後,印證的只是無論幾多年頭都好,本性難移。

或者,性格決定命運。最後,她走的路還不是依舊?

《1408》娛樂性十足


基本上,1408片名已概括整個故事。
而電影亦花了不少時間,為1408的出場作鋪排:

由遭職員阻撓,到那本別緻的死亡冊,務求令人更心急更好奇。
閉上門後,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電影如房間的裝修一様,充滿著古老的氣息。
鬼魂的往來和衣著,則有著Stephen King 作品電視版的味道。

雖然未玩到極地異境,但那種逃不出生天的感覺頗精彩。而故弄玄虛(由海報上已經是),看來是它愛玩的小把戲。

房間內活像地獄一樣,不停折磨身心,想叫也叫不出聲。

然而,每套恐怖片的遊戲都總有一套守則。(如"saw"般就要快狠準,殘害自己完成任務。)

同樣,要走要羸就要去得更盡。同歸於盡,置諸死地而後生,往往都是關鍵。
要把封閉空間玩得緊張刺激不難,更難的是如何推高氣氛。而在此點上,本片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但作為一套恐怖片,本片總算帶來不少驚喜,且娛樂性豐富。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Summer Pops 2007 -《慾孽迷宮》在水蒸氣背後


片名跟內容都甚富挑逗性,為文字上的角力還添了一份立體感。 片頭男孩的一句冷熱交鋒下的蒸氣,已經為劇情埋下註腳。 電影中有不少類似的智慧型對白,讀來引人入性。

Julianne Moore演活上流社會的花蝴蝶,縱然傷得片體鱗傷,還落力地以高姿態出現。

但世界是公平的,現實是會殘酷地展現在每個人身上。
再美的女人,都敵不過時間;
愛情,同様。

兩者要敗壞時,就如缺堤般,一發不可收拾。
一直按奈的情感,恒將崩潰。

或者,凡是她愛的一切,都會顯得無能為力。
然而,真正傷得體無完膚的,還另有其人。

目睹一切,又無能為力;
離開,又找不到出口。

兒子躲於小小的洞裡,為著保留丁點的安全感。
異性戀到同性戀到亂淪,都充斥著男孩對愛的無力感。

他無法主導眼前的一切,也不明怎様才算得上愛。
戲中一直出現的狗圈,或者就是他唯一真正愛過/得到過的。
但悲哀的是,那已經是小時候的事了。

當愛到了一個地歩,缺乏了表達的方式,人就開始走向異端。
片尾男孩嘴角牽起的笑容,跟片頭的對白作了一個回應。

他不過是一縷似有還無的水蒸氣,但我們都忘了蒸氣能傷人。
然而,當我們記起時,都已經灼傷了。

Summer Pops 2007 -《2077日本鎖國》從根本開始

以未來為背景,科硏為主,加點長生不老為題材的動漫,在日本附拾旨是。
但該如何為舊酒注入新元素?

早前韓國的"阿阿奇與西西柏克"以極端的手法,引來未來新世界。
以一個亂髒髒的角度,去窺探所謂的文明進步。

今回,2077則以一個封閉的空間,展示科技與人性的抗衡。
以一個第三者的身份,打破所謂的人類間的"隔膜"。

兩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者走的是型格路線,以連串快歌配上澎湃的動作場面 ,加上細節精緻,看得人相當快慰。

然而,當東京淪陷至只剩餘一小撮的地方,沒有高樓鐵塔,沒有都市式的繁囂,人們依然截歌截舞 ?離開了繁榮急速的節奏,套上半機械人的軀體。

人型機械,卻盡最後的努力保留人性。

"We are human, and nothing is more interesting to us than humanity. "by M. H. Abrams

沒有思想沒有人性的軀體,只不過是一堆廢鐵。("嚼屍"現實地表達了此點。)
Vexille就有句相當有趣的對白 : "我從未見過比這裡更有人性的地方。"(Vexille是來自美國的。)

回復鐵皮屋,大笪地式的生活,不再被物質利慾支配,人類更貼近更快樂。
其實,這種才叫生活。

電影蘊含的信息簡單,但閱讀性高且內容流暢。
遲些戲院會上正場,有空的不坊留意下。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無恐不入》從生活中覺醒

乍看來,電影有種《28週後》的感覺,但明顯兩者的方向截然不同。
不玩血腥暴力,只有輕度核突場面,集中玩的是心理戰。

電影一開始就強調"Do not fall asleep",由Nicole瘋癲行為的快鏡,到四周人物都不停重複此言。

這種洗腦式的提示手法,直接簡單,但湊不湊效就見人見智。

"A world without newspapers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violence and hatred is a world without HUMANITY."

無論喪屍瘟疫還是此等病毒片,都很喜歡呈現人性的陰暗面。
但本片欲反映的並不是人性的異端殘酷,反而是一種完全沒有了所謂人性的空白。

當人沒有了情緒起伏,就沒有所謂的恐懼悲喜。
沒有歧視紛爭,就沒有任何戰爭殘殺?
然而,這就是所謂理想的新國度?

電影欲探討的層面相當廣泛,由人性到世界大同,同一一涵蓋。
可惜染指太多,未能集中好好說故事。

"Disconnection"是故事中另一個蘊含的信息,也即現今都市人的問題:
繁華大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每每越強烈。

早前的《Crash》和 《Babel》都有深入剖析過,但《無》卻有另一個切入點:

如果每個人之間都有固定的距離,或者比起手牽手來得好。
至少,凡事與人無尢,就不會造成人為性的傷害。

是天真還是事實,是好是壞,電影到最後都沒有為此下一個結論。

然而,誰人有能力麻木情感,假裝都最後就能勝利。
若果這也是在反映現今社會的話,是否是時候醒醒?

重新去認識身邊的一切,包括一切正在發生中的人和事。
包括你一直都漠不關心的。

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穿越時空的少女》清新細膩

關於穿越時空的題材,多年來都百做不厭。
由叮噹的時光機(曾幾可時是小朋友夢想的恩物) ;
到中外電視劇,都不忘加入有此功能性的人物。

再進一步探討的,就是其價值的核心,利弊和代價。

當中好"玩"在於本身違反了自然的定律,打亂了所謂既定的命數。

早前的"Click"玩得不夠全面,而今回<穿>卻帶來一份莫名其妙的新鮮感。
電影上半部拍來輕鬆有趣,劇情惹笑,主角也討人歡喜,充滿青春的氣息。

當主角莫名下得到"功力"後,她初要來改變的不過是雞毛蒜皮的事。

但踏入後半部,當主角開始改變自己和他人命運時,核心就開始連環引發。
時空不停交錯交錯,重疊和重置的命運是一發不可收拾的 ;
骨牌效應,加上意料之外的人事,限制似乎越來越多,事情似乎越見複雜。

但其實,萬變不離其中。

要發生的總要發生,所推前的不過是時間性的;
要改變的無法改變的太多,但願一早就無能為力。
或者,命運在某時空早已編寫好。
自以為無法取得平衡的,其實世事卻相輔相成地存在。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草裙嘩啦嘩啦》美麗激情勵志曲


一個發生於六十年代,純樸鄉村中的故事。
----------------關於小女孩追尋理想的真實故事。

典型的故事骨幹,處處充滿戲劇衝突,不難感動人心。
但難得拍來平實耐看,小節中尢見細膩。

鏡頭下的鄉村風貌,拍來美麗動人,別具一格。
配上具地道風情的夏威夷舞,兩者和諧但激情的柔合。


在此也不得不提電影配樂,再為故事添上一份色彩,也具洗滌心靈的作用。
(見下文)

故事中老師常強調專業精神,一踏上舞台就要忘卻一切的專業。
無論現實中有幾多包袱幾多悲傷,舞台卻是另一個世界。

Hula Girls 散發的是一種激盪人心的快樂,宣揚的正是快樂人生。
‘To go and make your little dreams come true”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夢。
若然可以的話,我們都想每一個夢都成真。

結果,媽媽成就了不但是女兒的夢,更是整條村的美夢。
當人人都說冰天雪地中造不出一個夏威夷;當人人都認為女孩只可留在家中或讀書寫字。

兩者看似充滿矛盾,其實只備受人為因素所限制,欠的就正正是一份推動力。
一份敢於冒險努力走前的力量。

凡是夢想,凡是需要冒險。
五關六仗後,終點不遠矣。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Plant Terror》興奮澎湃


電影成功打造70年代的B movie,令人想起如"Last House on the Left"或 "Don't Look in the Basement"。

粗糙的畫質,配上大量血腥暴力場面。
賣弄點色情,再添幾分俗氣。

片頭的一個大砍佬,荒唐得來卻叫人拍案叫絕。
中段再來個玩野的MISSING REEL,真頂癮。

只要你繼續估佢唔到,你仍然會相當興奮。
爆漿爆到血肉模糊,斷手斷腳又爆頭,怎會不興奮?

斷片和9唔搭8的場面,低俗但別有味道。
男主角勇闖醫院救美人,與女主角飛身橫掃千軍尢見精彩。

情況像坐過山車般,又刺激又爽。
感官上,的確是一次不錯的體驗。

只要對準號入座,你都會拍掌叫好。
熱切等待”Death Proof”。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巴黎愛漫遊》平淡悠閒

因爲《日落巴黎》和《情留半天》,也因為前者的片尾曲,我更愛Juliet Deply。

此片有她,有巴黎,但沒有特別的觸動,也沒有太大的感覺。 同様塞滿對白,同様遊走巴黎,題材方向不同當然不能相比, 但問題在於缺乏了那種電影應有的氛圍嘛?

內容鬆散不緊要,對白多都不緊要,但問題在於越後越失重心,無法平衡。

笑料略嫌刻意,且多得有點過份,令人有點不厭其煩。

結果,又不能樂在其中,輕鬆度過。
反而,有點累贅長氣。

個人而言,較可取的是結局對男女感情的刻畫。
除此之外,但覺淡而無味。

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暴走四壯士》來!起革命

Ask : “What if Today is not your day?”


四個中年男人,自名WILD Hogs (Harley-Davidson motorcycles),開始一段萬無目的的公路之旅。

四人性格各異,“The Rich Man” “The Geek” “The Family Man” “The Plumber”
奇形怪狀但卻起了積極的化學作用。

帶同性戀的笑料充斥整套電影,少少低級趣味,但的確相當惹笑。

說到底,這段公路之旅到頭來都是一次的出走。
離開封閉的空間,撇除時間的限制,以某種形式返回青春時代,重新摸索所謂的人生。

糊裡糊塗中,總會找到意義。
人到中年,最難得不但是你再有機會體驗人生,而是能再次成長:

生活體驗,從來都不限形式不限年齡。
從最糟糕點回望人生,會發現其實not a big deal。

因為你會發現這堆mess內,自己已擁有很多。

這一埸為自己起的小革命,根本就不會有輸家。
假以時日不喜歡的話,又可以推翻它,再重新來過。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老港正傳》平實清澈


從老左這個小人物出發,回看香港三十年。
這是一個愛國如命的效映員,與妻兒幾十年來活在小小天台屋的故事。

少了娛樂性,少了色彩斑斕的場面;多了中國的情懷,多了份踏實感。
未必人人受落,但勝在不少小節位也細膩感人。

抱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精神的老左,剛好和心想發達的兒子各走異端。
前者一心助人爲快樂之本,後者現實勢利,一心北上找真銀。

勢要殺出天台屋的下一代,有的是打不死的精神。
賣車開狗場開機鋪,風風雨雨過後,仍然硬淨。

「找不到第一桶金,還有第二、三桶」
就是好阿Q精神,叫我們撐落去。

導演沒有加重SARS那part,簡單來說他只輕輕帶過最沉重的03年。
或者故事是由老左出發,老左最關心的都是回歸,中國。

他與老朋友食飯的一幕,尢見滄桑,當人人都有所成就時,唯獨他連小小的願望都未能達成。

直到妻子過身,這個與時代脫了節,一直只活在上一個世紀的夢,終要醒了。
這幕醫院戲劇味頗濃,兒子痛罵父親,也把自已的嚕蘇發了出來;而老左只喃喃說的是他忘記了時間。

當人人不斷走前時,只有他一人卻歩,結果沒有人再有力氣,與他停留在那舊時代中。

妻子的離開,令他終於明白此道理。
人,畢竟都是活於現實中。

直到最後,雖算得上大團員結局,但回歸對老左而言,始乎不只單純地好開心那麼簡單。

在他內心深處,混合的是錯綜複雜的情感。
好開心中,有著無限的唏噓和辛酸。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盜海豪情13王牌》說再見吧


這様的陣容,向來都是吸引人來看《盜》的原因。
但去到第三集,就算加入了AL,都總是覺得欠缺些甚麼。

巨星依舊,橋也差無幾,但這也是問題所在: 電影仍保留一貫的幽默,但卻失了一種故有的風采和味道。


故事本身相當簡單,而演員間也擦不出新火花。
扭的橋也無甚特別,也只流於大量演說的層面,中段顯得乏力沉悶。

既有的型格和味道,也變得平平炊無奇。

只覺電影多了不必要的枝節,結果拖慢了整體節奏。
某些場面更使人迷失,需要不斷消化前後發生的地點和時間。

結果,看得不暢快也空洞。

情況就如再來多一次Ocean’s thirteen般,但對不起,驚喜不再。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性工作者十日談》夕陽的穿花蝶



早幾年一套《十二夜》,用十二夜的時間,歷盡愛情的起伏。未必夜夜可對號入座,但總有一些位,會忍不住想講:真係好到。

同様,此片以十日過渡,穿梭於形形式式的性工作者中,數盡此行的百態。 不止好到,還差點忍不住拍拍掌。

沉實的敘事手法,拍來寫實動人,各演員的演技當然不容忽視。

朱茵去得夠盡夠放(比起之前的《性感都市》好看得多),演活歷盡風雨的媽媽生;北姑一角更教人另眼相看,她與朱茵的兩場自白,最到。
余安安也勝在入型入格,其餘角色阿don, mandy等人亦統統交足戲。

內容意識雖不算突破大膽,但勝在夠真夠實夠豐富。
不只單從妓女一面出發,也就吳日言一角高呼職業無分貴賤,乍看以為具教化意味。
但結果導演沒有把此行理想化,呈現的不過是另一個現實。

但當中賣的是,一種態度,一種你看你自己的態度。
朱茵直認是貪慕虛榮;北姑敬業樂業,專業到得人驚。

無人能判定誰對誰錯,也不會作出抵毀。
路,是自己選的。

結果,生活都要繼續。
好看,就是因為這一切都好生活。

《尋找仙境之橋》 化虛為實

如果沒有Trailer和Poster 的『誤導』,相信這套戲是別有一番味道的。
雖然不能說是絕對錯誤引導,但本來賣的明明是小朋友無限的想像的空間,又何必硬包一個魔幻世界的包袱?

沒有大量的CG,也見不到奇情萬分的情節。
只有女孩口述這世界,而它得靠你的想像力創造出來。

但只要懂得巧妙說故事,平凡的也會顯得格外動人。

想像力------
一種久違了但天生擁有的能力。
一種會被物資社會呑蝕的能力。

兩個小孩第一次把繩了搖到對岸,眼向上望的一刻,開啟了這世界的入口。
這個鏡頭拍得相當美,像在紀錄曾幾何時,我們都希望自己會飛。

飛到一個奇幻國度,擁有我們喜歡的人和事,擁有特別的力量。

本來上半部鬆散的結構,東拉西批的情節,看得有點不耐類。
但電影下半部較為沉重,卻越後越有力。

虛無飄渺的想像力背後,多了實實在在的感情來支撐。

終結時,想像力和友誼都沒有散失。
同時,也化虛為實。

這個發現之旅,我們找回了想像力,找回了自己。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28週後》只看trailer就足夠

沒有太大的驚喜,但今回好像比起《28日後》耐看。
早了入題,保持了一貫的壓迫感和官能刺激,頭半部。

然而,踏入電影的後半部,卻越看越無癮。

姊弟逃跑,打不死的爸爸,你追我逐,再來一個典型結局。 要駁故的話,實在太多位可以犯駁再犯駁。

對,講故不好駁故。

那麼看看它賣的驚慄,片中渲染不少血腥鏡頭,乍看下都頗為嚇人。 (我差點懷疑他們是想用血浸死對方,多過什麼口水傳染或咬)

但嗜血的朋友都不禁失笑嗎?
至少對我而言,要血肉模糊得好看又心寒,不是密集式就行。

疫症未爆開,劇情都已經失控。

實情可能是,志在將仝人亂槍掃射,懶理你疫症與否,換來痛快宰殺的快感。

簡單來說是,明明一槍就死,但硬要揼多個手榴彈,才爽才合乎劇情。

結果,來多套28年後都重得……

《珠光寶氣》調皮小品


男的傾家盪產都要留她在身邊,他精叻聰穎,博得紅顔一笑後,依舊死心塌地。 女的本應穩佔上風,卻敵不過男孩的愛與魅力。

這様的劇情,通俗入屋,但勝在有趣怡人。
女主角養眼不在話下,男主角也勝在純情順眼。

看罷,就如讀了本法國的言情小說,或嚐了一杯香檳般開懷。
電影對於女性的心理掌握不錯,寫來恰到好處,相信女觀眾不難有共鳴吧?

女的暪著情人會情郎,幾幕偷情越拍越有火花。
更衣室一幕,相當妙。

及後筆鋒一轉,女主角跌入谷底。
一臉無助,但惹人憐愛的模様。

對,沒有錯綜複雜的情節,也沒有大量情慾鏡頭。
但好看,簡單都可以好好看。

結論是,誰都無法抵擋愛情。
總知,愛情大過天。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黑色名冊》商業糖衣


早期有學生起革命的《蘇菲的最後五天》,再早前有以新角度寫成的《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原以為此片也是以纳為材的,看罷卻發現這只是一片糖衣。
包裹著的正是極富娛樂性的情節,散發的正是一股濃烈的商業味。
雖以史實為藍本,但越看越像荷里活的類型片。

大量情慾鏡頭源源不絕,似賣弄色情,多於表現德軍荒淫。
結果,顯得俗不可耐。

懸疑情節是局中有局,但徒於旨在講故事的層面。
錯綜複雜,但滿生枝節,顯得有點累贅。

故此,甚麼德軍都是作陪襯,真正賣的就是美女逃出身天記。
撇開所有歴史和手法來看,這都不失為一套娛樂性十足的電影。

有時,還是一張白紙走入場會好些。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波特小姐:比得兔故事》柔情平和

以"There is something delicious about writing the first words of a story,"
這是電影的開場白和結語。

她是英國早年享富盛名的作家,Beatrix Potter,”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就是她的成名作。




以她成名過程拍成的Miss Potter,全片側重講的是她的愛情。

如說是人物傳記,其實電影對她的奮鬥歷史等都著墨不多。
反而,卻來了一段女人為自由戀愛奮鬥的插曲。

電影帶點早前Peter Pan的傳奇色調,但寫來平淡樸實。

沒有煽情,也沒有浪漫的基調,那是一段含蓄但窩心的情懷。
那清淡平凡但略帶光彩的氣息,就如Potter筆下的世界一様。

很久很久,都未曾如此反樸歸真。
結構相當簡單顯淺,但勝在整體柔和舒心。

"There is something delicious about writing the first words of a story,"
這句電影的開場白和結語,其實套用是愛情上又未嘗不可。

Peterrabbit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明日的記憶》- 真摰細膩


不是癌症殘疾,也沒有皮肉之苦,卻更要命痛苦。
這是關於一個男人患上年輕痴呆症的故事。

電影對痴呆症寫來深入細膩,實在自然。
沒有肝腸寸斷的情節,但卻滲透著淡淡的淒酸。

當然不能抹殺渡邊謙精彩的演出,那份內疚和無奈極富感染力。
幾個重覆的長鏡頭,展現了他世界的孤寂。

屬於他的,像早已溜走,如此一去不返。

太太一直只待在旁,不離不棄。

但他的世界卻融不下其他人,有的只是很遠很遠的回憶。
幾場共餐的畫面,側面描寫他的無助,也突顯了此病的可怕性。

最後,就是甚麼都記不起。
無論如何牢牢緊記,轉頭卻忘了。

這是一種對內對外的折磨。

然而,電影後段走進一個自然閒適的故地,情感都慢慢釋懷。

放開胸懷,她與他默默地向前走。


雖然他忘記了,但只要一天她還記得,她與他也會同行。
她不會捨棄,他們共同締結的時光。

他們,還可以有很多個明天。

或者,這也是我們最後可以做的。
趁還未忘掉,好好珍惜過去現在我們所擁有的。

縱使有一天甚麼也記不起,存在的記憶也不會變。

幸運地,他有這樣的一個她跟隨在後。

《與神對話》- 我之感受與洗滌


電影是由同名原著改篇而成,Henry Czerny成功演活Neale,呈現的就是一個潦倒渾噩,蒼涼悲傷的感覺。

但故事賣的不是煽情,而是一種貼心的啟發。
(但請不要誤會,這不是傳教電影。)

因爲,它說的正正是”we are made of god”。
我們,就是自己的主。

自己就是最熟悉我的人,也只有我可操控自身的命運。

路,是人自己選的。
在困惑迷茫挫敗時,我們有時卻執著得充耳不聞。
"I talk to everyone. All the time. The question is not to whom do I talk, but who listen?"

結果,路越走越難行,「我」也越來越遠。
埋怨憤怒計較,都不明錯在哪裡。

唯獨回歸根本,我們才會找到答案:
"Feeling is the language of the soul.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s true for you about something, look to how you're feeling about it."
不是單純的認知(knowing),而是要去經歷(experiencing)。
經歷你所感受的,你看見聽見觸動的一切。

這一切使我們更明白怎様好好愛自己,愛身邊的人和事。
由此而生的一句話,甚至一個擁抱,也使我們活得更好更快樂。

Neale的路不好行,世上更糟透淪落的人多的是,但他並不孤單。
電影尾聲的那一幕,正好說明原來早有人並肩同行。

大抵,你我的感受都不一様。

因爲,每個認識自己的過程都是不一様。
因爲,我們每一個都是截然不同的。

這裡思考的空間遼闊無限,放點耐性,你會看得更多。
未看過書的朋友,也不妨先入場看看。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再造人之戀》濃縮混合都市

一看之下,無論風格和主題都跟早前日本由淺野忠信主演的《Surivive Style 5+》有異曲同工之妙,就連一些小節都有著它的影子。


兩者問的都是同一問題:"What is your funtion in you life?" / 存在的目的是甚麼。
而且,兩者都不需要有答案。

但再看之下,《再》呈現的世界是較為狹義的,脈絡較為凌亂且有所保留,說故事方面略遜一籌。

背景是精神病院,談的是有關兩個精神病人的戀愛……
然而,故事對二人的戀,其實著墨不深也不著跡。

反之,電影對院內其他人性格的描寫和行為,卻明顯花了不少功夫。

過份自我譴責的紳士,無人賞識的歌者,被橡筋勒著不放的男人……這所精神病院,就如一個社會的縮影,試圖把人既有的病態極端濃縮呈現。
諷刺的是被壓迫、生活不安和憤怒等都市病。
這些人物無論獨立出來,或只需加以發展連繫,其實已經很可觀。

可惜,故事卻流離於兩位主角的「戀情」,卻因談得不感盡興。
但個人而言,兩人的愛不甚具感染力,且似同情多於戀愛。

我想站於韓片而言,今次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感官上也較以往清新。

《尋找快樂的故事》拼出存活的意義


以1981年的三藩市為背景,改篇自同名書的故事,雖然看來煽情典型,但仍勝在勵志鼓舞。

這是關於一個小人物,發奮圖強的小故事──
默默向上游的主角,經歷大大小小人生的跌墮,但命運就是總與他作對。
妻子大難臨頭各自飛,屋企只剩餘一大堆賣不去的機器,和相依為命的孩子。

幾經番波,因緣際遇,一個扭計骰,扭轉了他的一生。
就是那種肯堅持刻苦和勤力的精神,誰說工字不出頭?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
“You have a dream, you need to protect it.”

老土?
但存活的意義不外乎發現和肯定自我的價值,從而努力生存,追求及實現理想。

若然你嫌電影太刻意取巧,不妨看看原著……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亞波卡獵逃》深入恐懼與重生


上回的《受難曲》有把你趕離場嗎?

今回雖然沒前作般沉重,但依然張力十足,成功展現那消失的國度。 (單看演員的服裝和飾物,已經教人目不暇給。) Mel Gibson再帶拿領觀眾,從血腥暴力中,學習面對與超越恐懼。

主角Jaguar一直過著美好幸福的生活,但突然國度被侵略,自己也將會輪為祭品。
那個幸福的國度在瞬間被摧毀,而等待他的是末日的降臨。

在前往進行儀式的路上,他嘗盡的不單是皮肉之苦,更是一種心靈的威脅。
驚慌不但來自外在的殘殺或死亡,更來自對自我能力的否定和懷疑。

目送父親死亡,眼見朋友生不如死。
他的眼神充滿著惶恐與不安。

妻兒雖然有幸匿藏,但一旦下雨,妻兒便會溺斃。
他了解必須活著回去,但深怕無能為力。

直到真正體驗恐懼時,他終於明白父親所說的「面對恐懼」。
只有深有了解事物的深層意義,人才有能力擺脫和征服事物的本身。

電影亦越後越見精彩,獵逃正式開始。
Jaguar展現的力量和速度,都驚人得超乎常人。

從瀑布躍下到泥漿跳出時,他已蛻變成一隻真正的黑豹。
他快如風,身手敏捷,且聰明機智。

他熟悉森林的一切,運用自己的優勢,成功克服內心深處的恐懼。
故此,電影的結局,亦回應了人是有超乎自我所界定的能力,更有改變命運的能耐。

其實,有很多時候,陰霾只是暫時性的。
但要撥開雲霧,都需要人敢於提步向前。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魔間迷宮》由傳統走出迷幻異域

這是一個傳統的故事,因為只要你相信,再奇幻無比都可以發生。這是一個詭異悲哀的童話,小女孩打開故事書,找到的不是美麗脫俗的新世界,而是一幅幅令人屏息靜氣的畫面。


迎接她的不是天使或可愛動物,只有毛骨悚然的另類和昆蟲。

電影的氣氛掌握得好,觀眾也彷如置身此異域中。
但當我們一步一步走向可佈的地下時,原來真正的煉獄,不是眼前的景象,而是人間的時光。

這一個動盪的年代,小女孩隨著再嫁的媽媽到了陌生的國度。
所謂的”爸爸”是殘酷不仁的上尉,專橫無道,手段凶殘。

直到女孩發現自己竟是公主時,世間原來還有希望。
出路就在不遠處,只要小心行事,努力爭取。

當女孩反駁父親是不問是非而服從時,也與當年的局面相呼應。
他在政治的蘺芭上麻木攀爬,媽媽也任由他主宰自身的命運。

“你長大後會發現人生並不是童話……”
她只好選擇接受,她以為一切都不由自主。

黑暗中,有人寧可乖乖原地站著,有人卻摸黑尋路。

然而,只有懂得在黑暗中生存的人,才會走出新的國度。
只有選擇自行操控命運的人,才會找到出路。

這一段魔幻的旅程,展現的非但是激險刺激,更滲著點點世故的味道。
當然,也離不開童話必然的規條:相信凡事都有可能,信任眼前的一切。

而今回,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與自身的能力。
無論在人間或地下,屬於那個空間的物體與人,都有能人主宰自身的命運。

問題是,你相信你做得到嗎?
你,能走出既定的框框嗎?

其實,黑白是非對錯,從來都只有你來定斷。
路就在眼前,你可以揀走或不走……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淡然真實


看著她最咬著大包,一臉悲傷白髮的樣子,不得不教人感傷。
她一生不斷為人付出,陌生熟悉的,她也會赴湯蹈火。

這樣的一個好人,卻一生獨來獨往。
到了這個年紀,她不得不承認她與社會脫了節了。

英式的發音,文言文等,屬於上一個世紀的玩意。
在這個大上海中,她只好躲於小小的房子裡,自得其樂。

突然,走來一個老潘,天空變得明媚。
周潤發演來生鬼,不可一世的樣子,還帶點風流的味道。

他與姨媽的一段,就如春天般五光十色,惹笑有趣。
可惜,這樣的感情,她玩不起。

當她賠上一切時,也是終結之時。
這樣的一個人,或者只是姨媽的一個過客。

本來,就不應逗留。

到金永花再到灰帶魚的死到女兒的回歸,教她嘗盡世態炎涼。
她離開了這個城市,重回當年的生活。

安定寂靜的,日子就是一日一日這樣過嗎。
電影有一連串月光的鏡頭,頗有古詩的味道。

或者,月光象徵的就是幾人心目中的期盼。
出國愛情還是甚麼也好,他們都曾經無限幻想得到某某的一天。

然而,姨媽無法逃離現實,只好認命面對。
當她拐著拐著走的一段,看得令人心酸。

一個活脫脫五十歲婦人的孤苦,就是如此。
人生經驗多的是,卻也因為如此,她也太了解和明白當中的意味。

當明白和掌握人生過後,我們一早就知道既定的結果。
然而,我們卻無法把情感埋葬。

或者,她的離開是一個好的開始,卻是壞的選擇。

其實,有時是我們太懂得面對人生,還是我們正不自覺在逃避。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搞乜鬼大製作》完了吧


玩左1234集,上一年Jason FriedbergAaron Seltzer寫完套愛情爛片王,重嫌未夠爛,再黎多套大製作

當年第一集把奪命狂呼全套照般過來,明寸那些無腦永遠三兩下就死的主角。再黎係《搞》最愛玩的色情,嘲諷某些電影硬要加插的性愛情節。然而,去到第三集較爲出色的是玩《22世紀殺人網絡》。

可惜,去到第四集,已經有點不堪入目,大部份都夾硬堆砌出來。
雖然不會要求這類片要有劇情,但至少不是為拍而拍,連單抽出來都笑不出吧。

今次的大
製作,其實已經捉襟見肘
玩毒蛇客機那一句對白,早前已被網上玩到爛,已經再不見得可笑。
今次,它玩多了美國電視節目,但吃力不討好。
而一向你越看得多,就越好笑的原則,去到第四集,其實已經不湊效。
(今次有一套香港沒有有上,但出了碟的戲。)

但此點已經不再重要,情況大概是重複了四五次的笑話,你都笑不出吧?
唯一不變的是形似,而當中的神髓,早已在第三集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