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同逃幸運兒》人生就像一場飛行

很冷門的一套電影,此片沒有Babel般太沉重,也沒有Crash那麼好看,也不是緊張刺激。但就是因為當中的意義和牽動過的情緒,我想還是值得分享。

電影的英文是Winged Creatures,內地直繹為飛行物,喻意人生就像一場飛行般,一閃即逝。故事發生於一間餐館中,一宗槍擊案,牽連著不同的人生。他們在此相遇,幸運地與死亡擦身而過,但大難不死不代表人生從此就會快快樂樂。每個人也活在陰霾中,每一個人也有著沉重的包袱,放不低也揮之不去。

醫生不能每一個都救活;小女孩無法接受爸爸原來不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年輕貌美的單親媽媽對愛情仍然有無限的渴求和憧憬;勇敢的中年男人但願運氣不會離他而去。

我們都希望得到一切,我們都想事事如意,但人生不會是這樣,也不要是這樣。畢竟,經過歷練經過失敗,嚐過苦澀,春去秋來,我們才會真正明白人生是怎樣的一回事。
而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與成長的進程。就如電影所講: "You have to lose your way to find it."

作為旁人,或者一個抱擁一句說話,就已經足以安撫孤獨的靈魂。
人生是一個人向前走的一個旅程,我們必需面對正視,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回頭重新再來。

或者電影不是太深入太觸動,但但願你我都有所得著。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香港國際電影節2009 - 終於砌掂

明明叫住自己節制些,藝術節筆數都未找,轉頭又HKIFF,不過都是控制不到,瘋狂地選了六十幾套。可惜有幾套度不到時間,被逼放棄,"冷飯人間"+"黑金教父 + 流下眼淚前",我會永遠懷念你:P。

其實,我不明為什麼只有兩日又是多票,為什麼要整個citibank預售? r爆頭,重要好麻煩,WELL,明天買飛一定逼死。

好,為什麼會看那麼多呢?因為今年多了好多歐洲電影,因為今年繼續要入去博一博看Cult片,因為有選擇困難症所以不懂取捨。每次買票時總有很多理由,入到場又不記得自己為什麼會選這套戲。不過其實因為今日唔知聽日事,我總覺得有一天睡醒我就會不再喜歡看電影,所以趁還喜歡就看多一點。

砌左成朝,終於砌好個list:
首映禮

陽陽
東邪西毒終極版 (不用多講吧,我等了成年都是等他)
幸福黃手絹
二十四城記
別問愛是誰
影迷嘉年華

靚太查案記
法國舞男
艷婦凸務齊歌唱
海堤
赤色風暴
從印度到中國
末代皇帝華倫天奴
逃情熱那亞

大師級

與安娜的個晚上
林布蘭的控訴
鬼房客

作者風

捷古華拉
河上的愛情
利物浦
橫山家之味
聖誕物語
亡靈肖像
虛擬虛憶

中國電影新天地

瘋狂的賽車

自主新潮

曖昧
家有白事
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看我電影

青之鳥
世界視野
屈辱
把哀傷留給情仇
買起我老闆
我吃定你
周末殺人狂熱
我們的爆煲婚禮
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巴東情仇
爆裂青春
日暮諸神
魔幻女兒國
迷樂英倫
大絕食

義大利08風景

四個阿媽一個佬
在安靜的漩渦沉淪到底
夜長夢多
我在娥摩拉的日子

芬蘭新將錄

大丈夫下海
娒明仲夏狂想曲
偷得浮生半日情
黑蝴蝶之家
誰和誰和誰有路
戰場上的不倫愛慾

我愛午夜長
凶心人在寶萊塢
掘殺遊戲
黑煞星暴走罪惡城
校園鬼降瘋
死女
芭比殺手

超人氣動畫

10蚊有找

不過相信今年會搭船搭到傻,一日要過兩次海,由朝早看到夜媽媽的日子又來了。
Are you ready? Let's gogogogo, see you guyz in theatre, CHEERS!!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夏菲米克的時代》God made men equal

實在是很精彩的電影,看畢後心情仍然激動。電影混雜紀錄片片段,而且周遭人物亦相當突出,拍來寫實細緻。而且,我想沒有人會比Gus Van Sant更適合拍此電影,也多得Sean Penn活脫脫地演活了角色。

"I am not a candidate, I am part of a movement. The movement is the candidate."

感受到這一字一語帶來的震撼嗎?此話至今,仍相當受用。正如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 "Things do not change; we change.",每一個時代我們都需要一個勇於站出來提出改變的人。

在那個時代,Harvey Milk不獨成了同志的發言人,為的更是小眾與弱勢社群: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you can never erase those words. "

他的演說他的一生,全都令我想起一生致力廢除黑奴制度的William Wilberforce。他曾經說過"Remember that God made men equal. "對啊,Harvey Milk就像同志界的William Wilberforce,同樣為了人權,不只為了同志,更是為了不公不義而戰,儘管路途崎嶇都繼續向前走。

在這樣的一個年代,需要多少的動力和能量,才能無畏地向前走?
在這樣的一個年代,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希望"Without hope, life's not worth living. "

Milk花了幾十年的光景才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他勇敢站出來,所以他本身已象徵了一種精神,一個希望: "You're going to meet the most extraordinary men, the sexiest, brightest, funniest men, and you're going to fall in love with so many of them, and you won't know until the end of your life who your greatest friends were or your greatest love was. "

出櫃不難,要每個人都接受,仍視你為正常人才最難。結果人人都躲在衣櫃裡,有幾人曾因此鬱積而終我不敢想像。告訴我,為什麼同性戀是犯法,為什麼忘年戀是不倫,為什麼愛情有那麼多規條? 如果愛情就不過單純去愛一個人,幹麼他人要管那麼多,幹麼世人非要把他們逼到牆角迫他們承認這是罪孽這是過錯不可?

電影不是要高呼同志萬歲,只是社會應一視同仁,他們落力爭取和維護的都不過是人權,一種人人都應得的權利。如果我們單純因為一個人的性取向而去剝奪他/她的人權的話,我們所摧毀的不獨是他人的尊嚴,更是這個世界本身給予每一個人的自由與尊重。

別人說今日的世界文明多了,但隱藏在各圈子的恐同者歧視者附拾皆是,我只可以說"movement"必須繼續,但願有一天每一個人都明瞭"God made men equal"。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浮生路》我們找不到出入口,卻找到缺口

看了好一陣子了,仍然不敢落筆,也不知從何寫起。
說它精彩又太簡單,說它有戲味又太庸俗,它的那種好就是好得你不知怎樣去形容它。而那些畫面,那些對白卻不停在腦海中閃過,久久不散。

這是一個關於婚姻的故事:
"Hopeless emptiness"

這是一條關於如何廝守終生的問題:
"How do you break free without breaking apart?"

看見這句tagline時,我心頭一酸。

抓著心頭的,是因為曾幾何時,我們都有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近期的"Marley & Me"都有輕輕提過,而他們的答案就是一方願意犧牲; 早前的"Closer"也狠狠地告訴我們,愛情根本就沒有永遠的一回事,而且本性殘酷。

其實,兩個人走在一起不難,要肩並肩走下去也不難,肯為對方捨棄一切也不難,但最後兩個人仍然能夠維持步伐一致才最難: 在不知不覺間,二人愈走愈開,各自孤身上路,間中在交叉口遇上,我們欲責難對方怎麼疏遠時,下一秒又不知怎開口,但覺眼前人成了陌生人,而自己不過成了對方生命中的一個過客。

"I wanted IN. I just wanted us to live again." 對不起,一段關係一旦敗壞,無論你如何落力如何討好,就是沒有重生的那回事。

然而,當你努力回望過去時,希望從中找回甚麼時,你才發現已經沒有了所謂的快樂不快樂,甚麼良辰美景早已飲恨於歲月裡:

"We'r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We've bought into the same, ridiculous delusion. "

最壞的關係就是如死水般不動,最壞的伴侶就是甚麼都不再願做。
結果,我們忘記了如何開始,也不知何時結束,但就是無法抽身離場。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救人七命》我們都需要尋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坦白說,我並不太喜歡這套電影,上半部又零亂又碎,看得人毫無頭緒,看得人不耐煩。而且,我不期望那段愛情拍得那麼煽情,是我期望太高了?

然而,我們唯有靜待,等待揭開混亂背後隱藏著的一切。
我們等了又等,一小時後,我們終於有點頭緒:

這是一個好人,他聲嘶力竭告訴被虐女人Don't Be Weak,他推動她開展人生的另一章。

然而,他為她找尋了生存下去的理由和方向,他自己卻仍然迷失。

電影提出了What If(假如),這個正好套用在他身上:

假如你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假如你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假如如此,該怎麼辦?

每一日由我們睜開雙眼開始,我們都需要尋找一個生存的理由:
工作、家人、愛人、朋友? 以上統統都不是,答案是 自己。

他一直都迫自己為別人提供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向。
他放棄了自己,他自以為廷續了眾人的生命。

然而,人是要為自己而活的。
假如人開始討厭自己,自我意識降到最低,他/她就無法再為自己生存下去。

對,這是(其中)一個步向死亡的過程。

他是一個好人,他是一個失去了自己的迷路者:
早在車禍時,那個自己已經跟隨伴侶走了。

假如你無法在陰霾中活過來的話,那你就再也找不到自己。

說穿了,自己就是靈魂(假如你硬是要說你為某某而活時,某某就是所謂的soulmate),你告訴我假如失去了靈魂還能活下去嗎?

不明? 就由今日開始好好與你的靈魂溝通,好好地活下去。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馬利與我》恰到好處

我不是愛狗之人,反而愛貓多過狗,但我仍然十分期待此電影。它在外國火紅到不得了,來到香港氣勢卻一般,看波兒的人還要多。為什麼呢?

香港觀眾不愛狗嗎?不是,你看"導盲犬"/"尋回犬的十個約定"都很受歡迎啊。

看畢後,開始有點頭緒,嗯,它沒有包裝到自己是一套必喊的電影,反而它的包裝是一套喜劇。

而且他們養的不是可愛小狗,不是那種溫馴到不得了的小狗; 而可能重點是,大家養狗的故事/背景差異太大,共鳴不夠。

然而,我覺得以上種種都是難得的,難得的真。

終於不是再是故事主人翁高呼他/她有幾愛它,而是在他回顧他的生命的同時,它就一直在此,間中他會提提它,不多不少,就是剛剛好。

這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電影由頭到尾細說Marley的出現到離開,由生活化的小節到二人人生的起伏都拍得相當細膩,看得人很舒服很窩心。

就是因為掌握得怡到好處,故結尾感動得很又不煽情,就算非眼淺之人我想都會熱淚盈眶。
我覺得無論你喜不喜歡狗都值得入場一看:P